临床上评估肝脏功能的血清学指标很多,一般包括以下几类:

1反映肝细胞损伤/肝实质损害的指标

 

主要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(又称谷丙转氨酶,ALT,正常值为0-40IU/L)、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(又称谷草转氨酶,AST,正常值为0-40IU/L),ALT与AST主要分布在肝脏的肝细胞内,能敏感地反映肝细胞损伤与否及损伤程度。其中ALT是最常用的敏感指标(1%的肝细胞发生坏死时,血清ALT水平即可升高1倍),而AST持续升高则往往提示肝实质损害严重,是慢性化程度加重的标志。

各种急性病毒性肝炎、药物或酒精引起急性肝细胞损伤时,血清ALT最敏感。而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,AST升高程度超过ALT。此外,在重症肝炎时,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,血中ALT逐渐下降,而此时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,即出现“胆酶分离”现象,这常常是肝坏死的前兆。

2反映肝脏分泌和排泄功能的指标

 

主要包括总胆红素(TBil,正常值为1.71-17.1μmol/L)、直接胆红素(DBil,正常值为1.71-7μmol/L)、间接胆红素(IBil,IBil=TBil-DBIL)、碱性磷酸酶(ALP,正常值为40-150U/L)、γ-谷氨酰转肽酶(GGT或γ-GT,正常值为3~50U/L)、胆汁酸(TBA)等。肝细胞变性坏死,胆红素代谢障碍或者肝内胆汁淤积时,可以出现上述指标升高。

当患有病毒性肝炎、药物或酒精引起的中毒性肝炎、溶血性黄疸等时,都可以出现胆红素升高。溶血性黄疸时,常导致IBil明显升高。

血清中ALP主要来自肝脏和骨骼,主要用于骨骼、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,尤其是黄疸的鉴别诊断。

血清中GGT或γ-GT主要来自肝脏。在急性肝炎、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失代偿期时,GGT仅轻中度升高;但当阻塞性黄疸时,GGT则因排泄障碍而逆流入血,而当出现原发性肝癌时,GGT在肝内将合成亢进,均可引起血中转肽酶显著升高。

3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

 

白蛋白(ALB,正常值为35-50g/L)、凝血酶原时间(PT,正常值:12-14秒)。一旦肝脏合成功能下降,以上指标在血液中浓度随之降低,其降低程度与肝脏合成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。

白蛋白是由肝实质细胞合成,在血浆中的半衰期约为15-19天,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,占血浆总蛋白的40%-60%,白蛋白降低常见于肝硬化合并腹水及其他肝功能严重损害(如急性肝坏死、中毒性肝炎等)营养不良、慢性消耗性疾病、糖尿病、严重出血肾病综合征等。当白蛋白降低至25g/L以下易产生腹水。

肝脏是血液凝血因子的主要场所,凝血酶原是由肝脏合成的维生素K依赖因子之一,PT延长揭示肝脏合成各种凝血因子的能力降低。而凝血酶原活动度(PTA)是判断肝细胞坏死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敏感指标。当PTA降低时,常反映肝细胞的损害程度较严重,常可引起牙龈出血、鼻出血、青紫色淤痕等症状,PTA小于40%可诊断重症肝炎。

4反映肝脏贮备功能的指标

 

主要指血清胆碱酯酶(CHE,正常水平:130~310U/L),该酶由肝脏合成,故此酶活性降低常常反映肝脏贮备功能受损。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,其血清胆碱酯酶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,与黄疸程度不一定平行,若活力持续降低,常提示预后不良;而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,特别是肝昏迷病人,血清胆碱酯酶明显降低,且多呈持久性降低。

 

5反映肝脏纤维化和肝硬化的指标

 

主要用来检查诊断慢性肝病患者病情发展状况和治疗效果,是衡量炎症活动度、纤维化程度的重要依据,包括以下指标(肝纤四项):Ⅲ型前胶原、Ⅳ型胶原、层粘连蛋白、透明质酸酶。此外,由于肝硬化病人往往伴随着门静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(为什么呢?以前已经介绍过了,敬请复习一下“认识你的肝”吧),所以,常常导致血常规里的白细胞(WBC)和血小板(PLT)水平明显下降,因此,WBC和PLT也是评估门静脉高压程度(间接反映肝硬化程度)的常用指标。

 

6反映肝脏肿瘤的指标

 

即甲胎蛋白(AFP),正常情况下,AFP主要在胎儿的肝脏中合成,在妊娠30周达最高峰,以后逐渐下降,胎儿出生后约两周甲胎蛋白从血液中消失,因此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尚不到20ug/L,但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,却又可恢复产生AFP的功能,而且随着病情恶化,它在血清中的含量会急剧增加,使得AFP成为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一个特异性临床指标。

    以上就是临床上常见的反映肝脏功能的血清学指标,希望对大家了解肝功能化验单有所帮助。当然,光看化验单的数值对疾病的诊断是远远不够的,临床医生还需要结合您的既往病史、临床表现/体征及其他辅助检查等诸多信息,才能得出相对准确的判断和诊断(否则,当医生岂非太容易了,不是么?)。